在马边喝贡茶
作者: 乐山大佛
更新时间: 2021年07月24日 02:34:00
游览量: 104
简述:
去马边采风,偶遇高中时代的女同学,自然十分高兴。她特意邀请我去荞坝品尝滋味香醇的荞坝贡茶。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镇,当地的彝民有喝茶的习惯,每家每户都要在门前屋后种
去马边采风,偶遇高中时代的女同学,自然十分高兴。她特意邀请我去荞坝品尝滋味香醇的荞坝贡茶。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镇,当地的彝民有喝茶的习惯,每家每户都要在门前屋后种几株茶树,这种自然环境生长的茶叶,耐冲泡且回味甘甜悠长。早在明、清时期,荞坝茶就作为贡品进贡皇室,荞坝贡茶由此得名。
可以说荞坝是靠马帮长途跋涉走出来的。我们一同来到茶农阿芦的家,他的家离马边县城仅30公里的车程,在800米的高山上,那里山清水秀,云雾缭绕,门前的石板上长满青苔、杂草,一声声鸡鸣狗吠划破天地的岑寂,在村庄荡漾。我看见一抹抹炊烟袅袅升起,这里的土壤肥厚,酸碱度适中,得天独厚的优势,适合茶树生长。从女同学的口中得知,茶农阿芦一家从小就在这里生活。
这里就是声名远播的马边茶马古道,一到春天,漫山遍野的茶树生机勃勃,层层叠叠,相互辉映。我去的时候,荞坝的阳光是最明媚的,天空堆着浓厚的白云。放眼望去,山峦重叠,茶山上葱茏青碧的茶叶,如大山绿色的血液。听阿芦讲,荞坝贡茶叶片肥厚,泡起来香味最浓。他讲述时的那份得意,溢于言表。可见茶对荞坝农人的重要性。
荞坝的兴旺与茶叶有着密切的关系。听阿芦说:每年从清明到谷雨,他的妻子负责采茶。说起采茶,其实是很讲究的,采茶前要沐浴净身,用清水洗手,身上不能带如香皂之类有异味的东西。采茶时要做到五采五不采,即采嫩芽,采壮牙,采健康芽,采同色芽,晴天采芽;不采虫芽,不采病芽,不采老茶,紫色不采,露水不采。采茶时间都规定在上午10点至12点,下午4点至7点。因为这两个时间段采的茶叶没有露水叶,又避开了太阳的暴晒。
阿芦是制茶能手,负责炒青。他不叫炒青而叫杀青。杀青的时候,最主要的是掌握火候和时间,这个环节做得好不好,关系到一泡茶的好和坏。阿芦说,炒青时,如果温度不够茶叶就下锅,效果不好,一定要等到锅已通红之时,才能炒。出锅时,速度要快,身手要敏捷,不然随着茶量的减少,越后面出来的越会被烧焦,从而影响茶的品质。
阿芦要亲自炒茶给我们品尝。他备好一大堆松木柴火,就开始炒了。一边炒,一边抓起一把茶青,扣在鼻子下方闻一闻,茶叶在不断变化中,大约10多分,茶叶经过高温,翻、摊、揉、捻、搓,叶片从舒展到萎缩,香气由原来的青草味,变成茶青味,再变成茶香味,用这样的茶招待客人,足见阿芦的盛情。
品着阿芦的茶,我又想起马边的茶马古道。历史上,往来不绝的马帮源源不断地把各茶山的茶叶运送到荞坝进行加工,再向外发送,茶马古道如同血脉一样伸向远方。荞坝贡茶作为饮品的最大特点,是天然、营养、保健。我一口喝到嘴里,一缕清香流转于唇齿之间。
荞坝贡茶记录着时间,也记录着阿芦家的历史。抬头一望,碧野连天,牧草丰茂,成片的茶山,牛羊悠闲自在。如今,成群结队的马帮已经不见了踪影,只有茶树依然一年又一年地飘着香。女同学说,阿芦家依旧保持着每日放牧劳作的习惯,得空歇下来的时候,就一边品茶,一边跟孩子们讲述马帮和贡茶的故事。